青岛胶州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志愿遭恶意篡改导致落榜最新消息图
有网友爆料称,青岛胶州一中高三考生常升,今年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志愿被人偷偷篡改,导致其上不了大学。
最初的信息,来自网上一位自称叫常升的考生个人哭诉。1日深夜,记者联系到了发帖人所在的胶州一中的两位老师。其中一位老师表示,他认识这位学生,的确有这么一件事情。这位老师还告诉记者一个细节。常升在报志愿的时候,是和这个比他分数低的同班同学,一起去体育老师那儿的电脑上报的名。如果准考证号和密码泄露的话,可能就是在这一个环节。填志愿那天,他和一位郭姓同班同学,一起去学校体育老师办公室电脑上填报志愿。他先坐在电脑前填报,这位姓郭的同学在一旁一直看着。上午10点,他报好了志愿。然后,郭某坐下来进行填报,报了和他一样的学校。填报完志愿之后,他就一直没上电脑查过。7月23日这天,报考批次的征集志愿下来了,这时他惊讶地发现,征集志愿中,有一个陕师大免费师范生名额。分数比他低的郭某都被陕师大录取了,他的分数高一些,竟然没被录取,而且学校也没有招满。他赶紧去查自己的报考记录,结果大吃一惊:他根本就没有报陕师大,志愿被改成了鲁东大学体育休闲教育专业。
篡改常升志愿的,居然是其寝室友郭某。事件一经曝光,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微及青岛公安。8月3日,山东青岛胶州警方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接应届考生常某高考志愿被人篡改的报警后,立即受理展开调查取证工作。经调查,郭某涉嫌违法犯罪,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记者昨日从青岛市公安局宣传处获悉,胶州警方5日已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请逮捕郭某,目前在等待检察机关批复。
随后,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于8月5日通过官方微博通报对“常升高考志愿被篡改”一事的处理情况。通报称,根据胶州市公安局调查认定的事实,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认为,考生常升属被他人恶意篡改高考志愿并造成落榜。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双方经沟通协调,决定恢复常升“陕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志愿并增加计划予以录取。
近日,山东胶州考生篡改同学高考志愿事件昨日有了新进展,胶州一中被篡改志愿的考生常升近日收到陕西师范大学今年发出的全校“最后”一张本科录取通知书,收到这份迟到的“邀请”后,常升和父亲相拥而泣。在奔向大学校园之前,常升要为篡改自己志愿的郭同学写一份“谅解书”,希望可以让同学得到最轻的处罚。
在这次“胶州考生志愿被篡改”事件中,篡改者郭某与被篡改着常升用同一台电脑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在常升填报时,郭某窃取了常升的密码,而且常升的密码非常简单,为生日组合。由于两人都报考了陕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郭某考虑到自己分数低于常升,为增加录取机会,修改了常升的填报志愿。
其实,类似案件此前已有发生。2012年9月,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法院判决了一起某高中学校部分学生被老师更改高考志愿的刑事案件,三名被告人系两名招生学校的招生工作人员与一名高中老师,他们互相勾结,实施篡改学生高考志愿的犯罪,后分别依据各自的犯罪行为被判处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刑期为有期徒刑七至八个月。
有所不同的是,胶州这起案件发生于两名学生之间,是学生个人所为,影响力相对要小,但是,对受害者个人人生的影响却并非小事一桩。按照刑法规定,网上篡改高考志愿可能涉及以下几项罪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提供他人个人信息罪或者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罪。由于这几项罪名都以“后果严重”或者“情节严重”为定罪要件,而篡改高考志愿的行为如何算是“后果严重”或者“情节严重”,法律并无具体规定或者解释。一般来说,“后果严重”或者“情节严重”,是从侵害的对象范围、侵害的程度、造成损害的结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的,如给被害人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或者痛苦,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者恶劣而广泛的社会影响等。就本案侵害他人的受教育权而言,郭某的行为无论是对受害人的精神,还是对当地教育管理秩序都造成了严重困扰,评价为“后果严重”或者“情节严重”并不为过。
重点还要看郭某的行为方式。“无行为则无犯罪”,影响再大的案件如果行为不符合具体犯罪的特征也不能够定罪,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郭某的行为是通过计算机篡改了他人的高考志愿,其具体实施的行为实际上包括修改计算机上他人填报志愿的信息,以及此前先获取他人的准考证号码和进入密码等信息。
可将篡改高考志愿行为入刑
“从目前这些案件看,利益获取是根本原因,特别是一些教育机构及招生院校相互勾结,形成利益链条。”山东省社科院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于向阳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大查办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彻底斩断这种“利益输送”。
针对部分教师以“代管”名义修改考生志愿,于向阳说,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老师提供建议是好事,但决不能一手包办,决定权应当在学生手中,“招生机构及学校应当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让这种意识深入老师与学生心中。”
- 上一页
- 下一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