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鸡腿妈妈报道获捐款,同病区两女尿毒症妈妈求报道太心酸图片
6月1日,一则“最心酸儿童节礼物——母亲偷鸡腿给生病的女儿”的新闻,让36岁的山东人刘燕成为焦点人物。报道刊发两小时内,来自各地的爱心捐款超过30万元,一天后,刘燕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女儿大丽住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全面治疗。“求求你们把我们的事向媒体报道。”同在这家医院的内科52病区,王玉琴用渴望的眼神向记者祈求。这位来自安徽农村的母亲和刘燕一样,有两位患严重肾病的女儿。
两个月前,侄女帮他们在网上发起了众筹。王玉琴翻开手机,打开众筹的页面,一边递给记者一边说,“大部分都是亲戚朋友发动亲戚朋友捐的,网络上的人谁相信你啊……”上面筹款额为20万元,但直到众筹结束,他们一共才筹到两万多块。
“大家给(刘燕)这么一捐,对其他家长影响很大。”医院的中午来得特别早。午休之前,管床医生张越(化名)把记者拉到边上说,“就像你们第一天来救助她时,那个父亲和母亲(王国华和王玉琴)在那里哭。那么多年坚持下来,他们两家也扛得很累。”
“我看一堆记者过来,都来采访他们一家。”那位叫王国华的父亲说,“比她孩子严重的很多,人家家里情况也不好,站在边上看着你们给她钱,你说人家心里难不难过?”
“就是我们没有偷东西,就是这个意思吗?是不是这个意思嘛?”身处困顿之中的王国华不知该怎么办。因为一个令人心酸的吸引眼球的新闻,刘燕的女儿获得了新生,而自己两个身患比她严重得多的病的两个女儿即将失去生命,王国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偷鸡腿妈妈”因为被报道引起了关注,得到了诸多捐款,这是她的幸运,也是社会爱心聚焦的温暖。但是,被报道的毕竟是少数,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没有被报道的挣扎在重病贫困线上的患者,因此,比“偷鸡腿妈妈”更心酸的是“求报道”的人,他们更需要社会关注,他们是“沉默的多数人”
之所以说他们的境况让人更心酸,就是因为他们在无奈地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灾难,他们没有机会被更多的社会爱心关注,他们没有被社保彻底兜底,他们只能无奈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他们才是让人最心酸的人,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才能彻底杜绝“偷鸡腿妈妈”这样的现象,否则,我们捐助了一个“偷鸡腿妈妈”,还会有“偷火腿妈妈”。
其实,我们大部分公民都是善良的,他们忍耐着各种痛苦,他们默默地承受着家庭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困苦,让他们走出痛苦,正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也是我们各级政府部门的第一责任但当。我们渴望地方政府部门建立公民重大疾病第一责任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地方卫生医疗管理部门,地方民政部门,对于重大疾病患者实行兜底治疗制度,帮助公民摆脱因病致贫、倾家荡产的困境,不让公民成为“偷鸡腿妈妈”,避免公民产生“报道报道我吧”这样的心态。让公民得了重大疾病医治不起的时候有人可找。
现实中,因为被报道而得到关注,得到救助的例子很多,这是舆论的温暖效益,这是社会的爱心硕果,但是,要想彻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制度保障上进行完善。当然,制度的保障也会带来资金的困扰,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建立起值得信赖的“公民捐助制度”。为何一报道就会有那么多爱心捐助?这是因为爱心捐助直接捐助到了个人,因此,我们也应该探索这样的机制,如何让公民的爱心直接到达被捐助者,让爱心产生直接效益。
比“偷鸡腿妈妈”让人更心酸的是“求报道”者,让公民不再“求报道”,而是找部门更方便解决,这应该成为必须的救助秩序。
同病区“尿毒症”家庭:求求报道我们吧
“求求你们把我们的事向媒体报道。”同在这家医院的内科52病区,王玉琴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澎湃新闻记者。这位来自安徽农村的母亲和刘燕一样,有两位患严重肾病的女儿。
12岁的朱鸣头上扎着一把马尾,脖子上插着一条管子,连接着右边一米高的机器。“那是水,一个进去一个出来,循环把毒素带出来。”王玉琴指着边上的那台机器说,“以后就要靠这个机子活了。”
王玉琴有两个女儿,朱鸣是第一次做透析,19岁的朱咏梦已经透析了两年。“姐姐每星期要透析两三次,透得她现在都没有尿了。”说起两个女儿,王玉琴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最开始发病的是姐姐,6年前出现手脚抽筋。王玉琴给她买了很多中药,还买了不少钙片,但一直没有带她去做检查,“我以为是月经不调引起。”王玉琴说。
- 上一页
- 下一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