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演唱会黄牛叫价惊人,为什么王菲演唱会门票那么贵(2)
2017-01-03 16:45:38 作者:刘杏芳
或许王菲的歌声是独特的,或许她演唱的歌曲确实有那么一瞬间触动人的心魂,但是不管是其他天后天王级别的人物还是当下最流行人气最高的音乐人,他们的演唱会门票也不至于像王菲演唱会门票这样一票难求啊,而且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王菲演唱会黄牛叫价惊人,这对于一个演唱会来说,确实不至于此,那么王菲演唱会门票为什么那么贵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但是,很多大手笔制作的演唱会,准备时间长达几个月之后,往往都在一夜后就匆匆结束。
从经济学角度,一旦一场演唱会的灯光、舞美和音响等制作费一经投入基本就固定了,演得次数越多,单场成本也就越低。虽说有的场馆容纳人数足以覆盖核心的歌迷,但还是不乏出现因为买不到票、票价贵原因去不了演唱会的声音。
说到票,怎么也少不了黄牛党们。其实主办方对他们是又爱又恨。黄牛们炒票的确会造成市场供求信息失真,使演唱会市场难以成熟。但是当主办方眼瞅着高价票卖不出去时,除了与效益好的大企业合作低价卖给他们当做企业福利,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不顾行业规范,暗中联系黄牛,低价向外抛票。
有市场就有战场。流行音乐的主要观众主要是青少年和刚工作不久的青年人,虽然他们消费水平并不高,但他们去看演唱会的目的不少是对某个爱豆迷恋,这种感情激发的热恋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主办方自然不用担心没有“虹桥一姐”的支持。
最近龙应台在港大“一首歌,一个时代”的主题演讲谈到歌曲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主题,那流行音乐更是如此。虽然在不同年代唱的感觉不一样,但能最鲜明反映当时流行风潮。
流行歌曲反映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触及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细腻角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振。青年人的躁动、叛逆也能与摇滚乐特有的激情相匹配。
丹尼尔·贝尔说“现代主义胜利的启示录里,黎明所展示的光彩不过是频闪电子管不停的旋转”,演唱会强烈的视觉效果、震撼音响、观众呐喊,这些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人们在声光电技术交互的氛围中,摆脱现实。
物质化、功利化、机械化的现代社会,日渐疏离的人们一起参加万人同声演唱会,个人情感很容易体验到“我”扩大成“我们”,“我”的喜怒哀乐扩大成“我们”的喜怒哀乐,通过这种集体式的文化消费方式,人们能感到一群人的狂欢激情。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谈到流行音乐的社会心理学功能:流行音乐通过其音乐形式使大众从心理上适应了霸权的统治,他们或不经意随着音乐律动而淡忘了自身所受的压迫,或者陷于音乐编制的情感痛苦中而忘了现实的苦痛。
台上台下歌手和观众互动、观众与观众之间情绪像龙卷风一样的传染,人们溶解在群体中,在生活的共鸣里,宣泄快感、获得心理释放。
因此很多人愿意吃土半月,就为了感受演唱会的氛围,虽说是为了一时快感,但这种外人看来非理性的做法对某些人来说确实也能起到找专业心理医生咨询的效果。
音乐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音乐广场,而古希腊竞技场常有的音乐项目被普遍认为是最早的音乐广场现象。比如四年一次的大型活动宙斯大祭、皮底亚节往往伴随着丰富的音乐表演。
为现代音乐铺平道路的爵士乐在20世纪初有了发展,开始在酒吧和公共场所演奏。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吉他的发明、摇滚乐的诞生,也推动着演唱会所必须的设备PA(扩音机)需求量增大。
不过在50年代的大多数音乐人都是穷人。1960年,出生工人阶层家庭的约翰·列侬正式组建了“披头士”乐队,并开始在各地的俱乐部演出。
当今摇滚音乐会的开山鼻祖比尔·格雷厄姆(Bill Graham)则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现代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形式。他意识到音乐会是一场多感官体验,投资配备了灯光秀、音效系统、各种噱头和特效,将摇滚音乐会从乌烟瘴气的音乐厅里搬了出来,以此催生了当今几十亿美元的演唱会产业。
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音乐节开始扩张,尤其是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超过40万人参加,当时为期三天的盛会票价是$18和$24,约186000张预售票全部售出。
中国摇滚乐兴起于80年代初,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在1986年喊出了中国摇滚第一声。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摇滚的高潮期,同时流行音乐演唱会也开始从陌生到熟悉。
1993年,香港流行歌手“四大天王”在大陆一些大城市开始举办较大规模的个人巡回演唱会,掀起了中国内陆第一批疯狂的粉丝热。
关于当时演唱会的具体票价壹读君眼睛找瞎了也没找到,不过依当时“四大天王”火爆程度,票价水平应该和今天王菲演唱会票价平均水平差不多。
看来,中国流行音乐演唱会的票价从出现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国外的亲民,实在是想看但去不了现场的,小编倒觉得可以期待VR技术日渐成熟的那天到来。
从经济学角度看王菲演唱会票价,是天价泡沫还是苹果式饥饿营销?
首先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2010年至2012年的跨年度巡演之后,王菲已经有超过4年的时间,没有举行任何的个人演出,她的献声仅仅出现在影视主题曲中,并且每次都能成功引发话题。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有各种小道消息,不断传出有关王菲演唱会的传闻,但都被证明是子虚乌有。
这些为王菲演唱会期待值做出巨大贡献的江湖传言,是王菲演唱会票价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这种被持续堆高的消费期待,难道不正是最好的饥饿营销?
如果去掉音乐光环,将王菲演唱会视作一次完全的商业行为,或许还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次苹果式营销。每当iPhone新款问世的时候,其iPhonePlus机型就像是节假日的热门景点一样,永远是“一机难求”。到底我们购买的是苹果本身,还是参与这场集体狂热的满足感,还重要吗?
王菲四年的半隐退,同样造成了巨大的消费力积聚和市场期待,于是当一场仅有的演唱会出现时,它本身成为一场盛事,高票价似乎成为饥饿营销的必然结果。
当然除此之外,引起王菲演唱会天价票价的原因还有很多。
首先是高票价背后的高溢价。 可简单理解为,需求/供给的数值越大,溢价就相对较高。
王菲演唱会票价比张学友周杰伦高那么多,不是王菲真的比张学友或周杰伦厉害那么多,而是如果张学友周杰伦也像王菲一样4年才开一场演唱会,同样可以收取这样的高溢价。
其次,从消费行为理解,购买王菲天价演唱会门票,其实是一种情怀消费。伴随着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崛起,大家开始愿意花钱去买身份认同,追求的是认同价值而非性价比,这些情怀“放纵”成为了我们付出高价的理由。而王菲,无疑是当今华语乐坛最大的情怀。
最后,王菲演唱会本质是粉丝经济时代的一场直播秀。除了演唱会门票,演唱会还增加了网络直播,同样是收费的,也就是说,演唱会的实质是对粉丝消费力的一次集中采掘。
综上来看,王菲演唱会的天价门票合理吗?至少从经济学角度看,看似天价的门票,的确有巨大的合理性,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她是王菲。
- 上一页
- 下一页
共2页:
精彩图集